郭德纲曾说过一段话:
“得饶人处且饶人,山不转水转,人生在世,谁都会有马高蹬短,山穷水尽的时候,留一些余地,是给自己一些退路。”
以前无感,但随着年岁渐长,发现这话充满智慧。
1
大概10年前,我做大项目经理时,攻关一个大企业,从上到下,关系到位,服务方案也设计的可圈可点。
那企业原来的供应商,却在关键时刻犯下一个错误,被客户总经理要求换掉,让我们承接所有业务。
我欣喜不已,去向领导汇报。
谁知,领导却说,不要全接,给原供应商留一部分业务。
我很诧异,这不是给竞争对手留活路吗?他们回头反咬一口怎么办?
领导解释:竞争对手服务客户多年,想必关系沉淀不浅,一个子不留,人家必会绝地反击,极尽所能利用原有的关系,给我们制造麻烦,这样还不如给对方留条生路。
虽不情愿,但还是主动找了客户,帮竞争对手开脱,说他们所犯错误,是行业共性问题,放到哪家公司都难处理。
同时,还建议客户启用两个供应商,便于比较服务......
事后,竞争对手的项目经理,给我电话,闲扯了一会儿,虽然始终没说“谢”字,但感激之情,也溢于言语。
此后,我们相安无事,共同维护这个项目5年......
前段时间,我收到一个微信,是某金融公司的培训邀请,而且是合作多期的大项目。
出于职业习惯,我问经办人是如何找到我的,他说是领导的指示,当他提到领导的名字后,我才意识到,就是当年那个项目经理。
现在,他已位高权重,通过别人的朋友圈看到我在做培训,于是叫手下找我合作。
这事儿,让我挺有感触。
当年放对手一马,并非良心发现,只是领导要求。
没想到,风水轮流转这事还真存在,曾经的对手变成客户,过去的克制变成将来的回报,虽然未曾预期,它却真实发生了。
所以,一个道理放至时间的长河,往往才能印证。
比如“给别人留条路”这事,年少轻狂时不以为然,人到中年就会发现,所谓的“福报”,并非空穴来风,只是过往的积累而已。
就像当年,倘若“赶尽杀绝”,其实增添不了多少收益,但和对方必会结下梁子,也是给将来竖了一堵墙。
“留点口粮给别人”,貌似当时吃了点亏,但是山水有相逢,无意中给未来铺了一条路。
2
有个成语叫做“慧极必伤”,以前不太明白,为什么太聪明的人总容易受伤。
后来知道,其实是,“显得”太聪明的人,才容易受伤。
这是因为,这种人总仰仗自己的“慧”,去揭别人的“伤”,最后自己反受其伤。
以前在某写作社群,一个群友,貌似读了不少书,反应很敏捷,思想也比较深刻,但有一个毛病,爱挤兑人。
群里面300多号人,几乎每个人都被他“教育”过,谁敢对他的“建议”稍有不服,他便会旁征博引,运用强大的诡辩之术,把对方制服。
而且,整个过程盛气凌人,拳拳到肉。
最终,引起众怒,群主无奈只能把他请出群。
你可能会觉得,此人有才华,只是性子直了点,爱表现。
我倒觉得,性子直,适当的表现也没啥,关键是,就算别人平庸,也不应该被你当成垫脚石。
总把优秀凌驾在别人的不堪之上,不给别人丝毫余地,就算你赢了争论,但也输了人缘,给自己埋下败笔,值得吗?
与人的日常交往,又不是上演“奇葩说”,不用总扮演黄执中吧?要知道,下面的他,可从不给别人添堵。
所以,一个成熟通透之人,应该是心中透亮,言语矜持,以不戳别人痛点为原则。
就像曾国藩晚年悟到的:
“我有美名,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而远不能及已名者,相形之际,盖难为情。”
也就是说,我是希望受人敬仰,但这不能以贬低他人为前提,如果让别人盖难为情,我宁可不要这种敬仰。
3
台湾作家刘墉的女儿,一次和朋友聊天,那朋友刚刚从北京回来,说住在某个豪华大酒店。
因为刘墉一家也去住过,女儿便谈起那家酒店大堂的水晶球,还有地下室画廊。
朋友却全然不知,于是女儿便质疑对方是在吹牛,两人因此大吵一番。
刘墉知道后,告诉女儿这样做很不妥,还讲了一个自己的遭遇。
一次刘墉两口跟团去巴黎,行程中没有安排罗浮宫,但两人趁大家午餐,跑过去极快的浏览了一边,还买了点纪念品。
回到团队大巴车上,有团友看到卢浮宫纪念品,很惊讶说,这么短的时间,你们去了一趟卢浮宫?
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,团友又问:“卢浮宫的门票听说很贵,是多少钱啊?”
刘墉两口傻了脸,因为他们根本没买票!
事后,刘墉才知道,两人急急忙忙是从出口闯了进去,无意之中竟逃了票。
刘墉说,如果那团友追问下去,定会引起全车人的两个猜测:
要么两人根本没去卢浮宫,是在吹牛;要么两人逃了票,罪恶更大。
但是,那团友看到两人的尴尬表情后,马上把话题扯开,给刘墉两口保住了面子。
刘墉借这事告诉女儿,很多事是意想不到的。
比如,女儿的那个朋友也许是跟团,晚入早出,根本没留意酒店的细节。
而且,就算她吹牛,又没伤到谁,何必打破砂锅问到底呢?无端和别人产生摩擦,真的没必要。
你可能觉得刘墉倡导的难得糊涂很世俗,但我却觉得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法则。
根据心理学研究,人对“负面”要素的关注,要远远大于“正面”要素。
所以,你无意为别人制造一次难堪,足以毁掉精心打造的千百次温暖。
我也见过很多原本亲密无间的基友,演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,归根结底,就是不懂得给对方留空间,当你逼到对方无言以对,也是你们友尽之时。
4
中国古代军事中有个成语:“围师必阙”。
是指,军队围城时,会故意留个城门,给城里的士兵逃亡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因为如果把对方逼向绝境,困兽犹斗,就算取得胜利,也自损不少。
与其这般,还不如给对方一条生路,正所谓“穷寇莫追”就是这个理儿。
当年,华为进军欧洲市场时,采取较高的定价策略。
有记者采访任正非,说按照华为的能力,可以把价格压得很低,迅速抢占欧洲市场份额,为什么不这样做?
任正非回答,不希望占太多份额,因为也要让竞争对手生存。毕竟,把别人整死不是目的,这样自己也活不久。
你看,任正非是个明白人,知道留条活动给对方,这样自己也才能长久。
记得十几年前,中国鞋帽产品刚打入欧洲市场,采用“不留活口”的营销方式,极低的价格不说,还一反欧洲人的生活传统,在该休市的节日照常营业。
最后,欧洲商家联合抵抗,街头游行,焚烧中国产品。最终,国家也出面,下发相关规定,限制中国商人的经营。
这事儿,且不说对错,单单这种竭泽而渔的方法,自个儿占不到便宜,反而深陷困境,还真不值得提倡。
凡事不做绝,最典型的一个反面案例,就是昆山龙哥事件。
8月份,一个燥热的夜晚,昆山某路口,黑社会龙哥驾驶宝马,撞到骑自行车的老实人于某。
龙哥下车,对于某拳打脚踢。
一开始,于某畏畏缩缩,不敢奋力还手,龙哥占尽便宜。
龙哥竟然还不知足,回车里拿出一把长刀,一边扬言要砍死对方,一边挥刀击打。
于某一听,反正都是死,豁出去了,趁刀掉落之际,迅速捡起,几束刀光闪过,龙哥已倒地不治。
吴思在《潜规则》一书说到:
手执利刃之人,多死于利刃之下。
还用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这点。
因为当利刃在手,你便会自感强大,常逼人于死角,最终却引发对方的以死相搏,历史的种种悲剧,莫不如此。
当然,吴思所说利刃,不仅指武器,还有能力、权力,那些让你仰仗的东西。
5
有一种人生智慧叫,做人别太绝,凡事留余地。
这不是让你放弃对自我卓越的追逐,也不是让你摒弃对事业的死磕精神。
因为在自我成长的单向维度,只需关照好自我,不用顾及其他。
但是,尘世是一张网,每一根线都牵连着不同的人。
在这个多变量的维度,你的一举一动都会作用到他人,同时也会反作用到自己。
所以,即使你优势占尽,也不要让对方没有立锥之地,对方再弱,也能玉石俱焚;
所以,哪怕你手眼通天,也留点敬畏之心,你再大,也大不过天。
正所谓“大成若缺”,那点缺失,恰恰是你成就的映照;“器满则覆” ,凡事满溢,便离倾覆不远。
也正如莫言所说:
世界上的事情, 最忌讳十全十美,你看那天上的月亮,一旦圆满了,马上就要亏厌;树上的果子,一旦熟透了,马上就要坠落。
所以,稍留欠缺,才能持恒。